股票配资去哪里找 湖南一老农拿出70年前借条,贺龙元帅欠他420块银元,如今还多少_周炎光_欠条_向轩

发布日期:2025-04-28 22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10

股票配资去哪里找 湖南一老农拿出70年前借条,贺龙元帅欠他420块银元,如今还多少_周炎光_欠条_向轩

2005年股票配资去哪里找,一位名叫周炎光的老人找到当地政府,将一张泛黄破旧的纸条交给了政府工作人员。

纸条看起来非常具有年代感,但上面的内容着实让工作人员吓了一跳。只见上面写着

“借爱国人士周连池先生大米陸拾肆斗、大肥猪壹条、银元肆佰贰拾块、铜钱伍佰块、小钱十贯,祖国统一时来中央。”

此事一经爆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,纷纷对这张欠条的真实性猜测起来。

有人认为毕竟纸条上的落款时间是1945年3月,而当时的420块银元绝对是笔非常可观的财富。

展开剩余91%

也有人认为,落款人是手提“两把菜刀闹革命”的开国元帅之一贺龙。借条的最后一句“祖国统一时来中央”,这语气豪情万丈不难看出的的确确是出自贺龙元帅之口。

但猜测归猜测,究竟这张欠条是真的吗?如果是真的,此时的政府又该偿还多少呢?

族谱

欠条上所记载的周莲池先生是周炎光老人的父亲,已经过世很多年了。

先不说抗战时期周家多有钱,但此时的周炎光只不过是个再平凡不过的老农民,这张欠条也是他无意间在族谱里找到的。

刚发现这张纸条的时候,周炎光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,因为自打他记事起,家里就一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,他并不知晓之前家里那么有钱,甚至能拿出420块银元的巨款,不仅如此还跟鼎鼎大名的贺龙元帅扯上了关系。

由此可见,周莲池老先生生前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家里人。直到1989年周老先生病危,弥留之际将周炎光叫到自己的床前,断断续续地嘱咐道,等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,去族谱里找出欠条交给政府,你们的日子可能会好很多。

此时的周炎光由于伤心过度,对于父亲的嘱咐并没有放在心上,只记得族谱两个字。

事隔十几年,一次周炎光在家里收拾旧物件时,才无意间在族谱里发现了这张欠条,后知后觉的他再一次记起父亲奄奄一息之时说的话,这才找到了政府。

疑虑

政府工作人员看着这张泛黄的欠条,一时间犯了难,毕竟时隔太久,很多知情人都不在了,仅凭纸条上的字迹很难辨别真伪。

抗日战争时期,军情紧急,战士们经常会出现缺衣少粮的情况,但部队里有明文规定: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

然而很多老百姓都会自发的给战士们送些吃的和用的,每每出现这种情况,部队领导都会亲自写下欠条并承诺道:“等战争胜利了,拿着欠条来兑换。”

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引起了一场“声势浩大”的还债潮,但当时大多数领导都在,也好比对确认,政府核对无误后都会兑现承诺给老百姓相应的补偿。

而周炎光手中的这张欠条却有些“特别”,细心的群众发现,尽管上面的确有贺龙元帅的亲笔签名,但是欠条上不仅有繁体字,竟然也出现了简体字。

众所周知,简体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,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普遍实施的,也就是1956年时,国务院才过正式颁布了《汉字简化方案》。而字条的落款时间是1945年,当时新中国并未成立,这些简体字究竟从何而来?

不仅如此,这张欠条的落款处不仅有周莲池和贺龙元帅的签名,还有一个叫陈菊生的印章在,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
当社会上为了这张欠条众说纷纭时,国家已经展开相关调查,来辨别这张欠条的真伪。

其实作为当事人周莲池老先生的儿子,周炎光比任何一个人都想知道这张欠条的真伪,所以在一开始拿到这张欠条的时候,他就已经跑遍了贺龙元帅的纪念馆。

但是因为时间实在是太久了,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,尽管周炎光像很多人打听,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。

随着年龄越来越大,周炎光老人已经力不从心,于是他就拜托邻居吴佑元去查此事。尽管吴佑元费尽心思,但终究还是毫无进展。

转机

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,突然出现了转机。

一次,吴佑元在四川出差办公,突然看到了一篇有关“向轩”的报道,有人心中好奇,这个向轩究竟是谁呢?他跟这件事又有什么关系呢?

向轩被誉为中国最小红军,7岁参军,9岁便跟着舅舅贺龙参加长征。没错,向轩的母亲是贺龙的亲妹妹贺满姑。

贺家满门忠烈,所以小向轩自打出生起,就跟着母亲贺满姑在枪口底下讨生活。

然而等向轩到了五岁的时候,一次不慎被国民党钻了空子,和母亲一起被关进了大牢。

多亏了贺满姑的大姐贺英从中周旋,才将年幼的几个孩子从牢房里救了出来,但向轩的母亲从始至终都不愿意泄露我党机密,最终还是死在了敌人的枪下。至此之后向轩便跟着贺英生活,称呼贺英为妈妈。

但好景不长,1933年的时候,贺英被人出卖,同样惨死在了敌人的手里,临死前给了向轩一把枪,让向轩跑去找贺龙舅舅。

至此之后向轩便一直跟在贺龙身边,陪着舅舅一起爬雪山过草地,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

吴佑元看到这则报道的时候兴奋不已,因为当时的向轩还在,他一直跟在贺龙元帅身边,说不定就知道这张欠条的由来,只要找到了向轩就会有一线生机。

周炎光得知这个消息后,本做好打算放弃的他,眼里突然有了一丝希望。

那么,另一个难题来了,他们究竟上哪儿去找向轩呢?走投无路的他们只好又找到了政府,当周炎光将这张欠条以及向轩可能知道此事缘由的猜测告诉政府后,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协调下,他们很快就联系到了向轩。

向轩作为贺龙的亲外甥,打小就跟着贺龙,一眼就认出了借条上贺龙的亲笔签名。

至于这张欠条上为何会有陈菊生的印章,向轩也是知道其中缘由的。因为这张欠条虽然是真的,但却不是贺龙本人亲自书写的。

当时陈菊生是贺龙所属部队的后勤部部长,在途经邵阳市的时候,经过激烈的战斗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,眼见后勤补给不及时,马上就要揭不开锅了,贺龙的老部下廖汉生和贺炳炎见状,就以贺龙的名义立下借据,向周莲池老先生借了粮食和银元。

当时的审核人正是陈菊生,所以这才有了他的印章。后来经过贺龙的签字后,这才转交到了周莲池的手里。

与此同时,关于简体字的争议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,简体字的由来已久,近代时期,简体字的运用要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。为了让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劳苦大众简单明了的识文断字,所以大多数都是采用的简体字。

就连久负盛名的新文化运动中,也有一项文字简化的倡议运动,只不过并没有被人熟知。

所以欠条上出现的简体字不足为奇。

此外,为了证明这张欠条的真实性,向轩还特意写了一张证明公之于众。

此事一有结论,周炎光家的门槛都差点被踩破了,不少社会人士纷纷上门想要高价“回收”这张泛黄的欠条。当然肯定不是为了向政府要钱,在他们心里,这张贺龙元帅亲笔签名的纸已经不单单是一张欠条那么简单了,它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。

不过无论收藏家们出价多高,都被周炎光一一拒绝了,在他看来,这是父亲爱国情怀的象征。

420块大洋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,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粮食,由此可见当时周家的的确确是个大户人家。

不仅如此,父亲愿意无私地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出这些,足见父亲是个善良正直的人,所以他还是将这张欠条给了政府,也算为父亲正名。

因为后来周家败落,父亲周莲池都没想过去找政府兑换这张欠条,直到他奄奄一息时,深深觉得对不起子女,为了让孩子们生活的好一点,这才将欠条的事情告诉了周炎光。

价值

那么,如今时隔这么久,420块大洋究竟价值多少呢?

想也知道,当时的420块银元和如今的420块人民币势必不可同日而语。

战争年代硝烟弥漫,老百姓最重要的是有粮食吃,粮食用什么来买呢?当然是银元。

当时一块银元足足能买到几十斤大米,十多斤的猪肉,日子苦的老百姓甚至一年下来连肉沫都见不到。

如果按工钱来算,哪怕在饭店当学徒,一年下来也仅仅只有八块银元,而那些在前线拼杀的士兵,一个月也仅有五块银元来养家糊口。

再来算笔账,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,三四块银元足以让一个三口之家过上吃喝不愁的日子,因为他们不仅可以买到三亩左右的良田,还能买到一头牛。

由此可见,420块银元在当时足以称得上是笔巨款,在这样的情况下,周莲池老人还是愿意将这些粮食和银元给八路军,足以证明老人高风亮节的爱国情怀。

经过政府核算,

加上历年来通货膨胀的影响,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,最后

足足给了周炎光老人五万块钱,一方面是肯定这张欠条的真实性,另一方面也说明八路军是言出必行的。

而拿到钱的周炎光老人更是喜极而泣,他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,政府还能兑换,于是逢人就说:“是真的是真的,八路军没有骗我们。”

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得民心者得天下,战士们为了老百姓在前线冲锋浴血拼杀,而老百姓在后方为战士们提供粮草股票配资去哪里找,缝衣做饭,军民一心攻克难关,这种深深的军民鱼水情令人动容。而这张欠条的存在无疑是最好的证明。

发布于:天津市